第四節 從歷史的死角突圍
關燈
小
中
大
但是,宿命就是宿命。
宿命的因果輪回不是人力可以阻擋的。
農民軍開始突圍了。
從歷史的死角突圍。
他們從歷史嚴絲合縫的死角處找到了一絲微弱的陽光。
那是一米陽光。
他們將順著這一米陽光逃往生天。
他們向禦林軍提出投降。這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投降秀,之所以選擇向禦林軍提出投降而不向其他參戰部隊投降,那是因為禦林軍們驕傲輕敵。
一支部隊如果驕傲輕敵,往往會與唾手可得的勝利失之交臂。農民軍願意賭一把。他們利用禦林軍總兵王樸的家丁多陜西人這個情況,與他們拉上老鄉關系,並給以重賄,希望他們能夠向王樸進言,接受農民軍的歸順。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現在老鄉造反落難提出歸順,怎能不幫?但是總兵王樸聽了這個情況,內心裏卻打起了小九九:歸順,就要安置,安置就會產生一系列費用。這個,麻煩。當然更麻煩的是,這些“流匪”歸順後難保日後不會再反。如再反,那我可就引火燒身了,誰讓我同意他們歸順的呢?如果不接受歸順,那勢必就要剿滅他們。但是,真的有絕對把握剿滅他們嗎?如果不成功,那我可就要成仁了。所以這個,也麻煩……
人生就是他奶奶的這也麻煩那也麻煩。
王樸仿徨覆仿徨,在一系列的麻煩怪圈裏打轉,就是不能突出重圍。
監軍太監楊進朝、盧九德卻斬釘截鐵地告訴他:接受“流匪”歸順,這是我們目前最好的選擇。你想啊,“流匪”是在向誰歸順,向我們禦林軍啊,那這功勞是誰的,那鐵定是我們禦林軍的啊!可要是剿滅他們呢,且不說能不能成功,就算是成功了,這功勞是誰的?是你王樸一個人的嗎?錯!這功勞是大家的,你老人家也就是參戰部隊之一,能有多大的功勞?所以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接受“流匪”歸順是上上之選。
王樸:別的倒沒什麽,就是這“流匪”歸順後會不會再反?這個……
楊進朝、盧九德笑了:王大人,你覺得這個重要嗎?這人世間的事,能顧住眼前就不錯了。歸順後再反?我們不會分而治之,各個擊破嗎?手段是很多地,目的只有一個,把黃河邊這條大魚先牢牢地把在手上再說——這魚離開了黃河,你說,它還有活路嗎?哈哈……
真是話不說不明,燈不點不亮。王樸一下子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啊,千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重要的是先握在手心裏。
這世上無論什麽東西,先握在手心裏總沒錯。
看在眼裏的東西,有時是摸不著的。
所以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握。
人生的道理有時候就是這麽粗野。
河南巡撫和巡按也感覺人生的道理太過粗野。
見過強迫的,沒見過這麽強迫的。王樸和楊進朝、盧九德幾乎是將他們綁架著去見流匪頭目的。
流匪頭目總共有十二個人,領頭的叫張妙手。他們一字排開,跪在這些大明的高官面前。
王樸和楊進朝、盧九德笑了,由衷地笑了。
巡撫和巡按卻笑不出來:這一跪,那是何等的氣勢,動作整齊劃一,透出騰騰的殺氣和隱隱的尊嚴——這些人會甘願受降?
巡撫和巡按向王樸和楊進朝、盧九德說出了心中的疑惑,卻不承想王樸和楊進朝、盧九德向他們投來疑惑的目光:怎麽?眼紅我們搶了頭功,一定要幹上一架好到皇上那去領賞?省省吧,我們今天叫你們來,也就是要你們做個證人,見證一下我們是如何接受“流匪”歸順的……其他的,你們多想無益,哈哈……
張妙手等人對王樸提出唯一的要求是返回故土,做個順民。
王樸改了一個字,叫“押回故土,做個順民”。
張妙手同意了。
他不是秀才出身,對文字游戲沒有興趣。他只知道,人生是要搏出來的,而不是靠文字游戲玩出來的。
妙手空空可以搏出錦繡江山,具備實打實的實力和智慧就可以。
只要王樸同意他們回故鄉,那麽他們就可以準備突圍了。他們靜悄悄地花大價錢買結實耐穿的好鞋子,為暗渡黃河作準備。與此同時,武安、林縣、涉縣一帶的農民軍逐漸地向黃河附近集結,並在預定的時間內到達山西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黃河河身最狹窄的關陽、長泉一帶,準備隨時強渡黃河。
而此時的王樸和楊進朝、盧九德卻忙著向皇上報喜,告訴皇上“流匪”因為走投無路願意放下屠刀重新做人,大明不再有“流匪”。從此以後,不管是中原還是陜西,人人安居樂業,個個遵紀守法——皇上啊,人間大同的理想就要在您手裏實現了,您就是我大明的聖君啊!
但是一場大雪讓王樸和楊進朝、盧九德狂熱的意淫凍結了,也最終讓崇禎龍顏大怒——黃河在這關鍵時刻結冰了,而且冰還結得賊厚,十幾萬“流匪”從容策馬渡過黃河,從幾十萬大明官兵的重重包圍中神不知鬼不覺地突圍了。
這真是天災人禍啊!百年一遇的大雪,混蛋透頂的禦林軍,重重地打擊了崇禎這個勵精圖治的君王——這是天不佑大明啊,“流匪”此次野馬脫韁,勢必要再將這個國家鬧得天翻地覆,怎麽辦?怎麽辦——現如今,還能怎麽辦呢?
崇禎感到一陣心力交瘁。
農民軍確實如野馬脫韁,他們渡過黃河後,迅速攻克黃河南岸的澠池縣城,隨即向新安、洛陽進發,先後橫掃河南二十多個州縣,一路上摧枯拉朽,那叫一個迅雷不及掩耳。
農民軍的攻勢如火如荼,官兵們的圍追堵截卻是各為其主,顯得毫無章法。農民軍愉快地發現,官兵們撒下的天羅地網破綻百出,一點都不能將他們捕住。
河南大部淪陷,湖廣、陜西、四川也同時告急,崇禎駭然發現,各省的巡撫權力是提高了,但省與省之間缺乏協調與統一指揮。狡猾的“流匪”利用省際的空當如魚得水般地自由穿梭,如此下去,大明的江山怕是不保。
看來,在各省撫鎮之上另設總督,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選擇了。
人生就是選擇。
曾經,崇禎想逃避這個令他不爽的選擇,但是這個選擇卻一直如影隨形地追著他,還讓他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既然躲不過,那就接受這個選擇吧。崇禎決定設立五省總督,統一協調指揮五省剿匪的軍事行動。但是,這個總督不能是洪承疇,而是現任延綏巡撫陳奇瑜。此人爭強好勝,殺伐決斷,軍功不在洪承疇之下。就讓他來做五省總督,統一協調指揮陜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剿匪的軍事行動吧。
崇禎對這個決定,那是用心良苦。他之所以敢大膽起用陳奇瑜,正是看中了他的爭強好勝。
一個人只要有爭強好勝之心,那就不容易跟他人走向聯合。而崇禎最怕的就是這個聯合——他陳奇瑜要是聯合洪承疇來對付我怎麽辦?後果不堪設想啊!
所以做皇帝,第一重要的事就是會用人。
在最關鍵的時候用最正確的人,這是一門關系到身家性命的大學問。
而這一回,崇禎有個直覺:用陳奇瑜,應該是用對了。他和洪承疇兩人互相形成制衡,大明的江山才是安全的。
陳奇瑜上任後,立即投入了工作狀態。他指揮各路將領向河南陜州進發,然後以優勢兵力南下對農民軍進行圍剿。
此時的農民軍正轉戰於漢中、興安、鄖陽、房縣一帶,而各省的巡撫、總督只要農民軍不打上門來都不肯輕易出擊。陳奇瑜新官上任三把火,帶領大部隊狠狠地掃蕩了兩下,掃得農民軍立刻退到了漢南。陳奇瑜初戰告捷,這讓崇禎一下子感覺爽歪歪:用陳奇瑜,絕對是他奶奶用對了!
但是洪承疇卻皺起了眉頭。現在五省的“流匪”全都歸攏到一處,秦事大可憂啊。洪承疇作為陜西三邊總督,一旦陜西出了事,他難逃幹系——皇上用錯人,用錯人了啊!什麽人不好用,偏偏要用陳奇瑜。能力的高低咱暫且不說他,重要的是陳奇瑜這人沒有全局觀念。陜西是“流匪”的根據地。現在“流匪”回到漢南倦鳥歸巢,休養生息之後那是要再次興風作浪的。難道陳奇瑜這個五省總督就不明白這一點?!
更要命的是他手中沒兵沒餉——到哪裏去了?都被陳奇瑜給征用到外省去了。所以,要趕快把陜兵陜餉要回來。洪承疇給崇禎上疏,請求皇上盡快回調陜兵陜餉,以保陜西安寧。
崇禎接到洪承疇的奏疏,無聲地樂了。洪承疇啊洪承疇,你的目光還是短淺,你的情緒還是有問題。看來當初不讓你做五省總督還是對的。你應該有全局眼光啊,現在“流匪”退縮漢南,驚魂未定,正是一舉全殲的大好時機。所以,你不應該只以陜兵去剿匪,而應該動用五省之兵力,這樣才能畢全功於一役。另外,你這封信啊,不應該寫給我,應該寫給陳奇瑜,他現在是五省總督啊。你越級上報,說明你心裏看不起陳奇瑜,不服氣。為什麽不服氣呢?還是氣量的問題,他陳奇瑜曾是你的屬下,可現在你成了他的屬下,到底意難平。
人和人之間,有時候能力決定一切,有時候氣量決定一切,但說到底是氣量決定一切,這是能不能成大事的分水嶺。
崇禎狠狠地替洪承疇惋惜了一陣,返觀自身,覺得自己的氣量好像也不太大,也不免自怨自艾了一下。但很快,他就從這種無名的情緒中擺脫出來,開始給陳奇瑜下達旨意:宜將剩勇追窮寇,集五省兵力,直撲漢南,消滅“流匪”。
漢南有個興安州。
興安州有個車箱峽。
車箱峽裏困著幾萬農民軍。
幾萬農民軍裏有個孤獨的思考者。
他的名字叫李自成。
曾經,他是個釋夫。後來,他下崗了。現在,他是個造反頭子。
當一個人的生存底線被突破之後,生存就會成為第一渴求。
造反就是為了謀生存。但是在車箱峽,生存變成了難以企及的奢求。
車箱峽,長長的車箱峽,長達四十裏的車箱峽,現在卻成了鳥都飛不出去的車箱峽。因為五省的官兵主力已經裏三層外三層將車箱峽圍了個水洩不通。
突圍,成了天方夜譚。死亡的陰影,如影隨形。
李自成其實很不喜歡思考,但他現在不得不思考。
幾萬兄弟的身家性命都壓在他身上了,他不能不想一個萬全之策啊。
硬拼就意味著全軍覆沒。
也許,除了詐降,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上一次的澠池渡事件,構成了農民軍非暴力完美突圍的典型案例。這一次是不是可以如法炮制呢?
也許風險很大,可人生就是由一段風險連著下一段風險組成的。
平安險中求。
一切的程序與上次一模一樣。上次是賄賂禦林軍總兵王樸的家丁,這一次,李自成命令把搜取來的金銀財寶拿出來,送給陳奇瑜的隨行人員。
也許陳奇瑜不在乎這點東西,但是他的隨行人員在乎。
李自成從底層社會的視角望過去,精確地剝離和吸附了某些欲望載體,以為我所用。結果——陳奇瑜被說動了,接受李自成部隊的歸順——欲望載體在金錢作用下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功能。李自成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事實上,李自成的成功一半要歸功於他的計謀,另一半要歸功於陳奇瑜的性格。
陳奇瑜是個心高氣傲的人,吃軟不吃硬。如果李自成選擇與其火拼,那陳奇瑜絕對是奉陪到底。現在,既然在江湖上名聲赫赫的李闖王願意棄劍認輸,那陳奇瑜心裏還是爽歪歪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一種大勝利啊。這樣的勝利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是一個英雄對另一個英雄的心悅誠服,是一個英雄對另一個英雄交出自己的人格尊嚴與江湖名聲,這比僅僅消滅他的部隊要強多了。在內心深處,陳奇瑜還是願意承認李自成是英雄的。
在這個時代,能搏出位的人都是英雄。李自成雖然出身卑微,是個草莽英雄,但是草莽英雄也是英雄啊。他陳奇瑜自己就更不用說了,五省總督,即將接受一個草莽英雄的棄劍認輸——他何止是英雄,他奶奶的簡直是蓋世英雄啊!
但是陜西巡按禦史傅永淳卻覺得這事怎麽也不靠譜。
在這個世界上,勝敗兩個字是聯系在一起的。你不把他打敗了,怎麽會有勝利呢?
特別是這個李自成,舉世公認的草莽英雄,怎麽會輕易言敗呢?
詐降,分明是詐降!李自成這是想重新再現澠池渡一幕啊!只要走出車箱峽,這幾萬“流匪”那就是惡虎出山,到時候再想剿滅,談何容易?陳奇瑜怎麽這麽糊塗,連這麽簡單的計謀都看不出來?!
也許是傅永淳說話太沖,也許是傅永淳官階太低,陳奇瑜對他所說的一切愛理不理。
傅永淳哭了。
—個大男人當著另一個大男人的面哭了。傅永淳說他這是為陳奇瑜而哭,為皇上而哭,為大明而哭——只要李自成走出車箱峽,大明又將雞犬不寧啊!
陳奇瑜卻感到了深深的敗興。他不喜歡男人哭,特別是在他勝券在握的時候哭。哭是一種兇兆,一種不祥,在這樣的時刻,他太想遠離這些東西了。
當然,陳奇瑜也不是自負到極點的人。傅永淳說了那麽多話,有一句他是聽進去了,那就是絕不能讓這幾萬“流匪”同時離開車箱峽,那樣真是要出亂子的。必須要像割肉一樣,將“流匪”一小塊一小塊地從車箱峽切割出去,只有這樣,才是萬全之策。
陳奇瑜開始小心地動刀子了。他特許李自成帶著三萬六千人分期分批地離開車箱峽,回歸原籍去務農。為安全起見,陳奇瑜還派了三百六十名安撫官負責監視遣返事宜,但僅僅是監視而已,總的來說,陳奇瑜對這些歸順的農民軍還是實行人道主義的。他規定沿途各地方政府不得隨意阻撓攻擊這些農民軍,同時還要無條件供應他們糧草。
陳奇瑜相信人心都是肉長的,他要以誠待人。
這些農民軍大多是延安府人,從車箱峽到延安府,沿途要經過漢陰、石泉、西鄉、漢中、寶雞等地,一路上,農民軍們與官兵們同吃同喝,抵足而眠,有些甚至成了拜把兄弟,互相交換盔甲、弓箭。陳奇瑜看在眼裏,喜在心頭:如此和睦共處,人間大同也不過如此啊……
就在陳奇瑜自我感覺良好之時,在寶雞發生的慘烈一幕讓事態的發展急轉直下。
李自成領著農民軍們離開車箱峽,其實就一直在找機會策反,一路上之所以一直未反,還是想離開陳奇瑜的主力部隊再說。
走到寶雞,李自成發現,一個拐點出現了。
拐點的制造者是陜西巡撫練國事。練國事在聽說農民軍們與官兵們成了拜把兄弟,互相交換盔甲、弓箭時,就覺得大事不好。
昨天還是不共戴天之敵,今天就成了交換武器的兄弟,這人世間哪有這樣動人的故事?“流匪”們這是在麻痹官兵啊!練國事下令楊麟帶部隊駐紮在寶雞縣,嚴禁農民軍入城。寶雞是陜西重鎮,寶雞一旦失守,勢必危及西安。練國事不想冒這個險。
但是招安大軍的頭領卻拿著陳奇瑜的總督公文命令寶雞知縣李嘉彥打開城門,李嘉彥自然也不敢冒這個險,更何況在他的身後楊麟的部隊正嚴陣以待。
於是,僵局出現了。
一個要進城,一個決不允許進城。雙方僵持在那裏,形成了短暫的動態平衡。
這是歷史的僵局,而歷史的僵局是遲早要打破的。
其實,首先打破僵局的還不是農民軍,而是寶雞知縣李嘉彥。李嘉彥先是允許三十六個農民軍進城,將他們送上城樓之後又以閃電般的速度將他們斬首示眾。
三十六個血淋淋的人頭在寶雞城樓上隨風飄蕩,三萬六千名農民軍在城門外鴉雀無聲。
誰都不明白李嘉彥為什麽要這麽做,他這是要激起眾怒啊。也許,他只是想用這個行動來鎮住農民軍,希望他們別靠近寶雞城半步;也許,他自恃身後有楊麟的部隊嚴加防守,自己哪怕做一點出格的舉動也問題不大;也許,他突然想找回一絲做知縣的感覺,嘗嘗殺人是什麽滋味;也許,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他發瘋了。
在短暫的沈默之後,李自成吹響了長長的口哨聲,農民軍就像商量好了一樣,一口氣殺了五十多個身邊的遣送官,算是為死去的兄弟們報了仇,緊接著就向寶雞城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寶雞很快就失守了,因為農民軍發怒了。
農民軍要是發怒,十個楊麟也守不住一個寶雞城。
接著是麟游也失守。
接著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個縣城失守。
陜西重新陷入一片混亂之中6。
面對陜西亂局,練國事的感覺是,先前“流匪”的確是在詐降,現如今,他們虎出牢籠,是一定要把陜西攪個天翻地覆的。陳奇瑜太幼稚,又犯了朝廷以前某些人犯過的老毛病。大明,麻煩又大了。
而且,從現在的情勢來看,自己恐怕也難以全身而退。
怪就怪李嘉彥那匪夷所思的三十六刀啊,這三十六刀不僅砍下了三十六個“流匪”的頭顱,也砍斷了他練國事的仕途,而且弄得不好,還會砍斷他練國事的頭煩。
因為對陳奇瑜來說,他太需要這三十六刀了。
這是神來之刀啊,這神來之刀不僅化解了撫局失敗可能帶給他的危機,而且真真正正地模糊了一件事情原本的真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皇上對陜西事變來龍去脈的正確判斷。
如果沒有李嘉彥那匪夷所思的三十六刀,“流匪”們最終還是反了,那毫無疑問,陳奇瑜就是第二個王樸,他要承擔撫局失敗所帶來的全部後果;可有了李嘉彥那匪夷所思的三十六刀,“流匪”們趁勢反了,那這事情就變得極其微妙了——李嘉彥就成了破壞撫匪大局的千古罪人,而練國事身處其中,怎麽逃得了幹系?
唉,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一個不是那麽重要的人,有一天莫名其妙做了一個在他看來不是那麽重要的動作,卻惡狠狠地影響了另一個人原本一帆風順的人生。
因為這另一個人很無奈和他共處一個組織、一個系統裏。他們從此以後休戚相關、榮辱與共,他們不得不成為一根繩上的螞蚱。雖然,要論起祖宗來,這倆人他奶奶的八輩子都沒有一點關系。
練國事悄悄地流下熱淚,為自己,也為人世間這個殘酷兇狠的潛規則。
崇禎確實被搞糊塗了。
這“流匪”怎麽說反就反呢?
罪在陳奇瑜,還是罪在練國事,這是一個必須搞清楚的問題。
但這又是很難搞清楚的問題。陳奇瑜剛提出撫匪時,崇禎還有些猶豫,怕重蹈覆轍。但陳奇瑜說李自成他們只求活命,不要朝廷的安置費,無條件地回老家去做個順民,又說如果在車箱峽交戰,雙方勢必會火拼,朝廷方面肯定會損兵折將,崇禎就勉強答應了。
他相信陳奇瑜,在這樣的時刻他也只能相信陳奇瑜,而不能去相信洪承疇或者其他什麽人了。這是個非此即彼的選擇。
但“流匪”到底還是反了,反在寶雞。這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歷史的必然呢?崇禎要搞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因為這關系到陳奇瑜的能力問題,關系到這個人以後還能不能用。
崇禎又拿起陳奇瑜的奏疏仔細察看。在一個歷史的細節面前,崇禎睜大了狐疑的雙眼:寶雞知縣李嘉彥先是允許三十六個農民軍進城,將他們送上城樓之後又以閃電般的速度將他們斬首示眾。
李嘉彥這是在幹什麽?他這是故意在激化矛盾!在撫局一路髙歌猛進的關鍵時刻,李嘉彥突然來這麽一下,是個人行為,還是另有主謀?如果是後者,那這個主謀又是誰?他真正的目的何在?
李嘉彥——練國事——洪承疇!一定是這樣,一定是這樣的一條官場利益鏈條。這三個人,一向主剿,肯定對陳奇瑜的撫局大為不滿,或者說,對我崇禎用這樣一個人心存不滿。眼看陳奇瑜撫局大功告成,他們就鋌而走險,搞了個血濺寶雞,逼得“流匪”歸順無望,只能再次造反。難道……難道我大明的黨爭已經滲透到軍隊裏頭,已經在三邊總督、五省總督之間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崇禎不寒而栗。
當然,情況是不是真的已經嚴重到這個地步,還有待觀察和進一步的證實。洪承疇可以先暫時不動,這個人打仗還是有一手的。練國事是不能再幹下去了,必須堅決徹底地從陜西巡撫這個位置上拿下來,逮捕入獄,嚴懲不貸。通過嚴辦練國事,殺雞給猴看,警告洪承疇不要爭權奪利,拉幫結派。
崇禎想到做到,對自己的遠見和有作為很是欣賞不已。
風遺塵校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宿命的因果輪回不是人力可以阻擋的。
農民軍開始突圍了。
從歷史的死角突圍。
他們從歷史嚴絲合縫的死角處找到了一絲微弱的陽光。
那是一米陽光。
他們將順著這一米陽光逃往生天。
他們向禦林軍提出投降。這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投降秀,之所以選擇向禦林軍提出投降而不向其他參戰部隊投降,那是因為禦林軍們驕傲輕敵。
一支部隊如果驕傲輕敵,往往會與唾手可得的勝利失之交臂。農民軍願意賭一把。他們利用禦林軍總兵王樸的家丁多陜西人這個情況,與他們拉上老鄉關系,並給以重賄,希望他們能夠向王樸進言,接受農民軍的歸順。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現在老鄉造反落難提出歸順,怎能不幫?但是總兵王樸聽了這個情況,內心裏卻打起了小九九:歸順,就要安置,安置就會產生一系列費用。這個,麻煩。當然更麻煩的是,這些“流匪”歸順後難保日後不會再反。如再反,那我可就引火燒身了,誰讓我同意他們歸順的呢?如果不接受歸順,那勢必就要剿滅他們。但是,真的有絕對把握剿滅他們嗎?如果不成功,那我可就要成仁了。所以這個,也麻煩……
人生就是他奶奶的這也麻煩那也麻煩。
王樸仿徨覆仿徨,在一系列的麻煩怪圈裏打轉,就是不能突出重圍。
監軍太監楊進朝、盧九德卻斬釘截鐵地告訴他:接受“流匪”歸順,這是我們目前最好的選擇。你想啊,“流匪”是在向誰歸順,向我們禦林軍啊,那這功勞是誰的,那鐵定是我們禦林軍的啊!可要是剿滅他們呢,且不說能不能成功,就算是成功了,這功勞是誰的?是你王樸一個人的嗎?錯!這功勞是大家的,你老人家也就是參戰部隊之一,能有多大的功勞?所以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接受“流匪”歸順是上上之選。
王樸:別的倒沒什麽,就是這“流匪”歸順後會不會再反?這個……
楊進朝、盧九德笑了:王大人,你覺得這個重要嗎?這人世間的事,能顧住眼前就不錯了。歸順後再反?我們不會分而治之,各個擊破嗎?手段是很多地,目的只有一個,把黃河邊這條大魚先牢牢地把在手上再說——這魚離開了黃河,你說,它還有活路嗎?哈哈……
真是話不說不明,燈不點不亮。王樸一下子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啊,千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重要的是先握在手心裏。
這世上無論什麽東西,先握在手心裏總沒錯。
看在眼裏的東西,有時是摸不著的。
所以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握。
人生的道理有時候就是這麽粗野。
河南巡撫和巡按也感覺人生的道理太過粗野。
見過強迫的,沒見過這麽強迫的。王樸和楊進朝、盧九德幾乎是將他們綁架著去見流匪頭目的。
流匪頭目總共有十二個人,領頭的叫張妙手。他們一字排開,跪在這些大明的高官面前。
王樸和楊進朝、盧九德笑了,由衷地笑了。
巡撫和巡按卻笑不出來:這一跪,那是何等的氣勢,動作整齊劃一,透出騰騰的殺氣和隱隱的尊嚴——這些人會甘願受降?
巡撫和巡按向王樸和楊進朝、盧九德說出了心中的疑惑,卻不承想王樸和楊進朝、盧九德向他們投來疑惑的目光:怎麽?眼紅我們搶了頭功,一定要幹上一架好到皇上那去領賞?省省吧,我們今天叫你們來,也就是要你們做個證人,見證一下我們是如何接受“流匪”歸順的……其他的,你們多想無益,哈哈……
張妙手等人對王樸提出唯一的要求是返回故土,做個順民。
王樸改了一個字,叫“押回故土,做個順民”。
張妙手同意了。
他不是秀才出身,對文字游戲沒有興趣。他只知道,人生是要搏出來的,而不是靠文字游戲玩出來的。
妙手空空可以搏出錦繡江山,具備實打實的實力和智慧就可以。
只要王樸同意他們回故鄉,那麽他們就可以準備突圍了。他們靜悄悄地花大價錢買結實耐穿的好鞋子,為暗渡黃河作準備。與此同時,武安、林縣、涉縣一帶的農民軍逐漸地向黃河附近集結,並在預定的時間內到達山西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黃河河身最狹窄的關陽、長泉一帶,準備隨時強渡黃河。
而此時的王樸和楊進朝、盧九德卻忙著向皇上報喜,告訴皇上“流匪”因為走投無路願意放下屠刀重新做人,大明不再有“流匪”。從此以後,不管是中原還是陜西,人人安居樂業,個個遵紀守法——皇上啊,人間大同的理想就要在您手裏實現了,您就是我大明的聖君啊!
但是一場大雪讓王樸和楊進朝、盧九德狂熱的意淫凍結了,也最終讓崇禎龍顏大怒——黃河在這關鍵時刻結冰了,而且冰還結得賊厚,十幾萬“流匪”從容策馬渡過黃河,從幾十萬大明官兵的重重包圍中神不知鬼不覺地突圍了。
這真是天災人禍啊!百年一遇的大雪,混蛋透頂的禦林軍,重重地打擊了崇禎這個勵精圖治的君王——這是天不佑大明啊,“流匪”此次野馬脫韁,勢必要再將這個國家鬧得天翻地覆,怎麽辦?怎麽辦——現如今,還能怎麽辦呢?
崇禎感到一陣心力交瘁。
農民軍確實如野馬脫韁,他們渡過黃河後,迅速攻克黃河南岸的澠池縣城,隨即向新安、洛陽進發,先後橫掃河南二十多個州縣,一路上摧枯拉朽,那叫一個迅雷不及掩耳。
農民軍的攻勢如火如荼,官兵們的圍追堵截卻是各為其主,顯得毫無章法。農民軍愉快地發現,官兵們撒下的天羅地網破綻百出,一點都不能將他們捕住。
河南大部淪陷,湖廣、陜西、四川也同時告急,崇禎駭然發現,各省的巡撫權力是提高了,但省與省之間缺乏協調與統一指揮。狡猾的“流匪”利用省際的空當如魚得水般地自由穿梭,如此下去,大明的江山怕是不保。
看來,在各省撫鎮之上另設總督,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選擇了。
人生就是選擇。
曾經,崇禎想逃避這個令他不爽的選擇,但是這個選擇卻一直如影隨形地追著他,還讓他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既然躲不過,那就接受這個選擇吧。崇禎決定設立五省總督,統一協調指揮五省剿匪的軍事行動。但是,這個總督不能是洪承疇,而是現任延綏巡撫陳奇瑜。此人爭強好勝,殺伐決斷,軍功不在洪承疇之下。就讓他來做五省總督,統一協調指揮陜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剿匪的軍事行動吧。
崇禎對這個決定,那是用心良苦。他之所以敢大膽起用陳奇瑜,正是看中了他的爭強好勝。
一個人只要有爭強好勝之心,那就不容易跟他人走向聯合。而崇禎最怕的就是這個聯合——他陳奇瑜要是聯合洪承疇來對付我怎麽辦?後果不堪設想啊!
所以做皇帝,第一重要的事就是會用人。
在最關鍵的時候用最正確的人,這是一門關系到身家性命的大學問。
而這一回,崇禎有個直覺:用陳奇瑜,應該是用對了。他和洪承疇兩人互相形成制衡,大明的江山才是安全的。
陳奇瑜上任後,立即投入了工作狀態。他指揮各路將領向河南陜州進發,然後以優勢兵力南下對農民軍進行圍剿。
此時的農民軍正轉戰於漢中、興安、鄖陽、房縣一帶,而各省的巡撫、總督只要農民軍不打上門來都不肯輕易出擊。陳奇瑜新官上任三把火,帶領大部隊狠狠地掃蕩了兩下,掃得農民軍立刻退到了漢南。陳奇瑜初戰告捷,這讓崇禎一下子感覺爽歪歪:用陳奇瑜,絕對是他奶奶用對了!
但是洪承疇卻皺起了眉頭。現在五省的“流匪”全都歸攏到一處,秦事大可憂啊。洪承疇作為陜西三邊總督,一旦陜西出了事,他難逃幹系——皇上用錯人,用錯人了啊!什麽人不好用,偏偏要用陳奇瑜。能力的高低咱暫且不說他,重要的是陳奇瑜這人沒有全局觀念。陜西是“流匪”的根據地。現在“流匪”回到漢南倦鳥歸巢,休養生息之後那是要再次興風作浪的。難道陳奇瑜這個五省總督就不明白這一點?!
更要命的是他手中沒兵沒餉——到哪裏去了?都被陳奇瑜給征用到外省去了。所以,要趕快把陜兵陜餉要回來。洪承疇給崇禎上疏,請求皇上盡快回調陜兵陜餉,以保陜西安寧。
崇禎接到洪承疇的奏疏,無聲地樂了。洪承疇啊洪承疇,你的目光還是短淺,你的情緒還是有問題。看來當初不讓你做五省總督還是對的。你應該有全局眼光啊,現在“流匪”退縮漢南,驚魂未定,正是一舉全殲的大好時機。所以,你不應該只以陜兵去剿匪,而應該動用五省之兵力,這樣才能畢全功於一役。另外,你這封信啊,不應該寫給我,應該寫給陳奇瑜,他現在是五省總督啊。你越級上報,說明你心裏看不起陳奇瑜,不服氣。為什麽不服氣呢?還是氣量的問題,他陳奇瑜曾是你的屬下,可現在你成了他的屬下,到底意難平。
人和人之間,有時候能力決定一切,有時候氣量決定一切,但說到底是氣量決定一切,這是能不能成大事的分水嶺。
崇禎狠狠地替洪承疇惋惜了一陣,返觀自身,覺得自己的氣量好像也不太大,也不免自怨自艾了一下。但很快,他就從這種無名的情緒中擺脫出來,開始給陳奇瑜下達旨意:宜將剩勇追窮寇,集五省兵力,直撲漢南,消滅“流匪”。
漢南有個興安州。
興安州有個車箱峽。
車箱峽裏困著幾萬農民軍。
幾萬農民軍裏有個孤獨的思考者。
他的名字叫李自成。
曾經,他是個釋夫。後來,他下崗了。現在,他是個造反頭子。
當一個人的生存底線被突破之後,生存就會成為第一渴求。
造反就是為了謀生存。但是在車箱峽,生存變成了難以企及的奢求。
車箱峽,長長的車箱峽,長達四十裏的車箱峽,現在卻成了鳥都飛不出去的車箱峽。因為五省的官兵主力已經裏三層外三層將車箱峽圍了個水洩不通。
突圍,成了天方夜譚。死亡的陰影,如影隨形。
李自成其實很不喜歡思考,但他現在不得不思考。
幾萬兄弟的身家性命都壓在他身上了,他不能不想一個萬全之策啊。
硬拼就意味著全軍覆沒。
也許,除了詐降,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上一次的澠池渡事件,構成了農民軍非暴力完美突圍的典型案例。這一次是不是可以如法炮制呢?
也許風險很大,可人生就是由一段風險連著下一段風險組成的。
平安險中求。
一切的程序與上次一模一樣。上次是賄賂禦林軍總兵王樸的家丁,這一次,李自成命令把搜取來的金銀財寶拿出來,送給陳奇瑜的隨行人員。
也許陳奇瑜不在乎這點東西,但是他的隨行人員在乎。
李自成從底層社會的視角望過去,精確地剝離和吸附了某些欲望載體,以為我所用。結果——陳奇瑜被說動了,接受李自成部隊的歸順——欲望載體在金錢作用下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功能。李自成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事實上,李自成的成功一半要歸功於他的計謀,另一半要歸功於陳奇瑜的性格。
陳奇瑜是個心高氣傲的人,吃軟不吃硬。如果李自成選擇與其火拼,那陳奇瑜絕對是奉陪到底。現在,既然在江湖上名聲赫赫的李闖王願意棄劍認輸,那陳奇瑜心裏還是爽歪歪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一種大勝利啊。這樣的勝利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是一個英雄對另一個英雄的心悅誠服,是一個英雄對另一個英雄交出自己的人格尊嚴與江湖名聲,這比僅僅消滅他的部隊要強多了。在內心深處,陳奇瑜還是願意承認李自成是英雄的。
在這個時代,能搏出位的人都是英雄。李自成雖然出身卑微,是個草莽英雄,但是草莽英雄也是英雄啊。他陳奇瑜自己就更不用說了,五省總督,即將接受一個草莽英雄的棄劍認輸——他何止是英雄,他奶奶的簡直是蓋世英雄啊!
但是陜西巡按禦史傅永淳卻覺得這事怎麽也不靠譜。
在這個世界上,勝敗兩個字是聯系在一起的。你不把他打敗了,怎麽會有勝利呢?
特別是這個李自成,舉世公認的草莽英雄,怎麽會輕易言敗呢?
詐降,分明是詐降!李自成這是想重新再現澠池渡一幕啊!只要走出車箱峽,這幾萬“流匪”那就是惡虎出山,到時候再想剿滅,談何容易?陳奇瑜怎麽這麽糊塗,連這麽簡單的計謀都看不出來?!
也許是傅永淳說話太沖,也許是傅永淳官階太低,陳奇瑜對他所說的一切愛理不理。
傅永淳哭了。
—個大男人當著另一個大男人的面哭了。傅永淳說他這是為陳奇瑜而哭,為皇上而哭,為大明而哭——只要李自成走出車箱峽,大明又將雞犬不寧啊!
陳奇瑜卻感到了深深的敗興。他不喜歡男人哭,特別是在他勝券在握的時候哭。哭是一種兇兆,一種不祥,在這樣的時刻,他太想遠離這些東西了。
當然,陳奇瑜也不是自負到極點的人。傅永淳說了那麽多話,有一句他是聽進去了,那就是絕不能讓這幾萬“流匪”同時離開車箱峽,那樣真是要出亂子的。必須要像割肉一樣,將“流匪”一小塊一小塊地從車箱峽切割出去,只有這樣,才是萬全之策。
陳奇瑜開始小心地動刀子了。他特許李自成帶著三萬六千人分期分批地離開車箱峽,回歸原籍去務農。為安全起見,陳奇瑜還派了三百六十名安撫官負責監視遣返事宜,但僅僅是監視而已,總的來說,陳奇瑜對這些歸順的農民軍還是實行人道主義的。他規定沿途各地方政府不得隨意阻撓攻擊這些農民軍,同時還要無條件供應他們糧草。
陳奇瑜相信人心都是肉長的,他要以誠待人。
這些農民軍大多是延安府人,從車箱峽到延安府,沿途要經過漢陰、石泉、西鄉、漢中、寶雞等地,一路上,農民軍們與官兵們同吃同喝,抵足而眠,有些甚至成了拜把兄弟,互相交換盔甲、弓箭。陳奇瑜看在眼裏,喜在心頭:如此和睦共處,人間大同也不過如此啊……
就在陳奇瑜自我感覺良好之時,在寶雞發生的慘烈一幕讓事態的發展急轉直下。
李自成領著農民軍們離開車箱峽,其實就一直在找機會策反,一路上之所以一直未反,還是想離開陳奇瑜的主力部隊再說。
走到寶雞,李自成發現,一個拐點出現了。
拐點的制造者是陜西巡撫練國事。練國事在聽說農民軍們與官兵們成了拜把兄弟,互相交換盔甲、弓箭時,就覺得大事不好。
昨天還是不共戴天之敵,今天就成了交換武器的兄弟,這人世間哪有這樣動人的故事?“流匪”們這是在麻痹官兵啊!練國事下令楊麟帶部隊駐紮在寶雞縣,嚴禁農民軍入城。寶雞是陜西重鎮,寶雞一旦失守,勢必危及西安。練國事不想冒這個險。
但是招安大軍的頭領卻拿著陳奇瑜的總督公文命令寶雞知縣李嘉彥打開城門,李嘉彥自然也不敢冒這個險,更何況在他的身後楊麟的部隊正嚴陣以待。
於是,僵局出現了。
一個要進城,一個決不允許進城。雙方僵持在那裏,形成了短暫的動態平衡。
這是歷史的僵局,而歷史的僵局是遲早要打破的。
其實,首先打破僵局的還不是農民軍,而是寶雞知縣李嘉彥。李嘉彥先是允許三十六個農民軍進城,將他們送上城樓之後又以閃電般的速度將他們斬首示眾。
三十六個血淋淋的人頭在寶雞城樓上隨風飄蕩,三萬六千名農民軍在城門外鴉雀無聲。
誰都不明白李嘉彥為什麽要這麽做,他這是要激起眾怒啊。也許,他只是想用這個行動來鎮住農民軍,希望他們別靠近寶雞城半步;也許,他自恃身後有楊麟的部隊嚴加防守,自己哪怕做一點出格的舉動也問題不大;也許,他突然想找回一絲做知縣的感覺,嘗嘗殺人是什麽滋味;也許,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他發瘋了。
在短暫的沈默之後,李自成吹響了長長的口哨聲,農民軍就像商量好了一樣,一口氣殺了五十多個身邊的遣送官,算是為死去的兄弟們報了仇,緊接著就向寶雞城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寶雞很快就失守了,因為農民軍發怒了。
農民軍要是發怒,十個楊麟也守不住一個寶雞城。
接著是麟游也失守。
接著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個縣城失守。
陜西重新陷入一片混亂之中6。
面對陜西亂局,練國事的感覺是,先前“流匪”的確是在詐降,現如今,他們虎出牢籠,是一定要把陜西攪個天翻地覆的。陳奇瑜太幼稚,又犯了朝廷以前某些人犯過的老毛病。大明,麻煩又大了。
而且,從現在的情勢來看,自己恐怕也難以全身而退。
怪就怪李嘉彥那匪夷所思的三十六刀啊,這三十六刀不僅砍下了三十六個“流匪”的頭顱,也砍斷了他練國事的仕途,而且弄得不好,還會砍斷他練國事的頭煩。
因為對陳奇瑜來說,他太需要這三十六刀了。
這是神來之刀啊,這神來之刀不僅化解了撫局失敗可能帶給他的危機,而且真真正正地模糊了一件事情原本的真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皇上對陜西事變來龍去脈的正確判斷。
如果沒有李嘉彥那匪夷所思的三十六刀,“流匪”們最終還是反了,那毫無疑問,陳奇瑜就是第二個王樸,他要承擔撫局失敗所帶來的全部後果;可有了李嘉彥那匪夷所思的三十六刀,“流匪”們趁勢反了,那這事情就變得極其微妙了——李嘉彥就成了破壞撫匪大局的千古罪人,而練國事身處其中,怎麽逃得了幹系?
唉,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一個不是那麽重要的人,有一天莫名其妙做了一個在他看來不是那麽重要的動作,卻惡狠狠地影響了另一個人原本一帆風順的人生。
因為這另一個人很無奈和他共處一個組織、一個系統裏。他們從此以後休戚相關、榮辱與共,他們不得不成為一根繩上的螞蚱。雖然,要論起祖宗來,這倆人他奶奶的八輩子都沒有一點關系。
練國事悄悄地流下熱淚,為自己,也為人世間這個殘酷兇狠的潛規則。
崇禎確實被搞糊塗了。
這“流匪”怎麽說反就反呢?
罪在陳奇瑜,還是罪在練國事,這是一個必須搞清楚的問題。
但這又是很難搞清楚的問題。陳奇瑜剛提出撫匪時,崇禎還有些猶豫,怕重蹈覆轍。但陳奇瑜說李自成他們只求活命,不要朝廷的安置費,無條件地回老家去做個順民,又說如果在車箱峽交戰,雙方勢必會火拼,朝廷方面肯定會損兵折將,崇禎就勉強答應了。
他相信陳奇瑜,在這樣的時刻他也只能相信陳奇瑜,而不能去相信洪承疇或者其他什麽人了。這是個非此即彼的選擇。
但“流匪”到底還是反了,反在寶雞。這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歷史的必然呢?崇禎要搞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因為這關系到陳奇瑜的能力問題,關系到這個人以後還能不能用。
崇禎又拿起陳奇瑜的奏疏仔細察看。在一個歷史的細節面前,崇禎睜大了狐疑的雙眼:寶雞知縣李嘉彥先是允許三十六個農民軍進城,將他們送上城樓之後又以閃電般的速度將他們斬首示眾。
李嘉彥這是在幹什麽?他這是故意在激化矛盾!在撫局一路髙歌猛進的關鍵時刻,李嘉彥突然來這麽一下,是個人行為,還是另有主謀?如果是後者,那這個主謀又是誰?他真正的目的何在?
李嘉彥——練國事——洪承疇!一定是這樣,一定是這樣的一條官場利益鏈條。這三個人,一向主剿,肯定對陳奇瑜的撫局大為不滿,或者說,對我崇禎用這樣一個人心存不滿。眼看陳奇瑜撫局大功告成,他們就鋌而走險,搞了個血濺寶雞,逼得“流匪”歸順無望,只能再次造反。難道……難道我大明的黨爭已經滲透到軍隊裏頭,已經在三邊總督、五省總督之間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崇禎不寒而栗。
當然,情況是不是真的已經嚴重到這個地步,還有待觀察和進一步的證實。洪承疇可以先暫時不動,這個人打仗還是有一手的。練國事是不能再幹下去了,必須堅決徹底地從陜西巡撫這個位置上拿下來,逮捕入獄,嚴懲不貸。通過嚴辦練國事,殺雞給猴看,警告洪承疇不要爭權奪利,拉幫結派。
崇禎想到做到,對自己的遠見和有作為很是欣賞不已。
風遺塵校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